误入学术圈的花花公子女郎(1)
她是让无数专家为之痴迷和痛苦的研究对象,她是充斥着枯燥数学公式的论文中最吸引眼球的光芒,翻开任何一本关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教材,你都能看到她动人的微笑。她就是雷娜(Lena),她的照片是图像处理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标准测试图。她是真人吗?她到底从何而来?
一举成名计算机界
1973年的夏天,美国南加州大学信号与图像处理研究所里,年轻的助理教授亚历山大(Alexander Sawchuk)和研究员威廉(William Pratt)正为一篇学术论文忙碌,试图从一叠常用的测试图片中找出一张适合测试压缩算法的图片:最好是人脸,表面光滑,内容多层次。不过这些单调陈旧,如同早期电视画面的图片很快就让他们失望了。历史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正巧有人拿着一本《花花公子》杂志(1972年11月刊)到实验室来“串门”,当期的玩伴女郎雷娜(Lena Söderberg)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亚历山大发现这张有着光滑面庞和繁杂饰物的图片正好符合要求,于是,他们撕下这张彩图,将上半部扫描成一张512×512像素大小的图片,“雷娜图”就此诞生。
雷娜图(黑白版)
亚历山大并未觉得有任何不妥的地方,他用这张图片测试了自己的压缩算法,满意地完成了论文。而对于这一切,远在芝加哥的雷娜一无所知,在结束自己的模特生涯后,她回到瑞典的故乡,结婚生子,无从知晓自己将成为一个学术圈里的传奇人物。在亚历山大的论文发表后,不断有同行向他索要原始的扫描件,以便能同他们自己的图像压缩算法进行效果比较。久而久之,这张图片成为了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标准测试图,只要支付一小笔费用,你就能从南加州大学得到原始的扫描件拷贝,而大多数研究者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如何在保证图片质量的同时让它的压缩率高一点,再高一点。
随着这张标准图在学术圈的流行,不少人开始对这位迷人的女郎产生了兴趣。1988年,一家瑞典的电脑出版社联系并采访到了雷娜,这是她十五年来首次得知自己的照片被应用在计算机行业里,兴奋和惊讶之情溢于言表。1997年,在《花花公子》杂志社的帮助下,图像科学和技术会议(IS&T)的筹办方正式邀请雷娜参加于当年五月份在波士顿召开的五十周年大会。这离当初雷娜图的诞生,已经过去了约四分之一个世纪,当初的年轻教授已成为业内的知名学者,而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他们肯定早已厌烦我了,这么多年都看着同一张照片。”雷娜在会议上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她看到了许多基于雷娜图的研究工作,并忙于在一张又一张自己的照片上签名。
“盗用”带来一纸风行
1991年,学术期刊《光学工程》(Optical Engineering)使用雷娜图作为其7月刊的封面。至此,《花花公子》才得知这张图片已然在学术界被“盗用”了18年之久(由此我们亦可得知学术界和娱乐界是多么的不通往来)。当初的无心之举使得照片的版权问题终于浮出水面。《花花公子》正式致函《光学工程》的出版者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要求在其之后出版物中任何使用雷娜图的地方都要事先得到授权。作为业内最流行的标准测试图,完全依循此要求无疑将会给遍布全球的研究者们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得已,SPIE在回复中解释了雷娜图在学术界的使用现状,并且指出自己是一个非盈利科学协会,出版物只供教育和研究使用。面对既成事实,《花花公子》亦乐得慷慨,表示不会追究雷娜图在学术领域造成的侵权问题。
网友对【误入学术圈的花花公子女郎(1)】的评论: